作為新一代娃爹娃媽,相信都對“不寫作業母慈子孝,一寫作業雞飛狗跳”深有體會。有多少媽媽,在“望子成龍”的理想與“恨鐵不成鋼”的現實沖突里,從淑女變潑婦;有多少學霸父母,面對學渣孩子,怒到懷疑人生?你怒了,你吼了,你打了,可是孩子呢?依然故我,或是變本加厲。
逐漸的,孩子有了這些表現:
當孩子出現這些情況時,通常會被貼上一個標簽“厭學”。而“厭學”孩子的家長,常常認為是孩子習慣不好,懶等原因造成的,于是苦口婆心地“教育”,或是持續施壓,結果就是孩子和父母產生沖突,導致孩子學習狀態越來越不好,情緒越來越不穩定,厭學情緒就會越來越嚴重。
那孩子究竟為什么會厭學呢?其實背后需要我們關注的原因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。
1. 學習任務重,作業多
越到高年級,學校的升學壓力,家長的高期待,都會導致孩子們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,壓力越來越大,生活中除了學習,幾乎再沒有其他內容。當學習的壓力超過了自己的承受能力,孩子反而不會去專心學習了,漸漸地,對學習越來越厭惡。
此時,家長要理解孩子心里的壓力,幫助孩子去舒緩壓力。
2. 上學沒意思
規則多多的課堂,枯燥的課本,這些在孩子眼里,遠不如游戲來得有意思,因此孩子們總會被更有意思的事情誘惑,不想學習,不想上學。這也是造成孩子厭學最直接的原因。其本質,是因為孩子對學習的認知不充分,也沒有學會如何管理自己。
此時,父母可以協助孩子對自己的時間做規劃,協助孩子的自我管理。另外,從孩子的興趣出發,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樂趣。
3. 成績不好,感覺學也沒用
成績不好的孩子,在學習上沒有成就感,容易失去學習的動力,加之成績不好,孩子也會覺得自卑,沒有自信。在這樣的狀態之下,自然是越來越不喜歡學習。
此時單純的鼓勵并不一定能讓孩子接受,父母需要逐步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,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,并且結合自己的能力,制定合理的目標。
4. 討厭老師,討厭同學
每個孩子在家里,都是寶貝,幾乎都是一個家庭的中心,而到了學校,失去了這種中心感,與同學的交往中,常常會有各種各樣的沖突。當孩子沒有能力解決這些沖突時,就變得討厭同學。老師也常常在孩子的討厭名單里。
作為家長,當孩子出現社交上的困難時,要引導孩子學會與人溝通,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問題。
5. 不想離開父母
剛剛進入校園的孩子,常常會 “想媽媽”,但這種情況會隨著時間逐漸減少,孩子們慢慢地接受了與父母的分離。但有些孩子,卻會在進入小學,甚至初中的時候,依然因為“想媽媽”而不愿上學。這些孩子此時產生“分離焦慮”,與父母的過度寵愛及學校的人際環境有著必然的聯系。
對于有分離焦慮的孩子,父母應訓練孩子獨立的能力,從小目標做起,逐步減少對父母的依賴。
當我們了解了孩子為什么厭學,不想上學的原因,就能夠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幫助孩子。
在這里要強調一點,孩子學習的好與壞,不僅在于孩子還在于家長,所以當孩子學習不好或是厭學時,不要只怪孩子,家長也需要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!
家長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,就能夠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。
大多數家長或采取暴力懲戒措施逼迫孩子繼續學習,或者干脆聽之任之。被逼迫的孩子雖然重返校園,但是并沒有產生什么實質性的效果,逃學、厭學依然經常發生。而被家長聽之任之的孩子,或從此輟學在家,或走上錯誤的道路。因此,家長首先要學會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,而不是采取暴力或忽視的態度。
心理咨詢則是打開家長和孩子隔閡的利刃。專業的心理疏導可以幫助孩子和家長打開心結,緩解情緒壓力,從根本上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。
在心理疏導的過程中,咨詢師會用到很多專業的方法,梳理問題找到癥結,從而幫助孩子調解情緒、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、教會孩子學習技巧、改善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溝通技巧、調節家庭關系改善家庭氛圍等等。這些專業方法的指導,可以使孩子打開心結,緩解壓力,早日回到課堂。父母也會在咨詢后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關系,使得孩子愿意和家長交流。
通過心理學的行為訓練,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,從而改變其“懶惰”“依賴”等不適當的行為。
只要對孩子加以關心,運用合適的方法,孩子厭學心理將不攻自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