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湯加輝教育法”是青少年教育專家湯加輝老師研究的一套專門解決孩子厭學,沉迷游戲,叛逆,抑郁焦慮,早戀等問題的方法。
湯加輝教育法采用雙向指導模式,前期指導家長,后期指導孩子,提出一個家庭,一套解決方案,分3步解決問題。
第一步了解原生家庭環境,孩子性格特點,父母教育方式,第二步是制定解決方案,第三步是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,從而讓父母當甩手掌柜,不再為孩子教育問題發愁。
免費咨詢專家微信號:aya8765
身為父母,我們要教會孩子合理對待、使用手機,遠離手機上癮,幫助孩子度過健康的童年。
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:
孩子玩手機像著魔一樣,放學后不是窩在沙發玩,就是看家長玩。
你不管,他能不吃不喝玩好幾個小時;
你好好說,他完全聽不進去;
你強行沒收,他原地撒潑打滾。
甚至,有些孩子因為手機和父母大打出手:
之前就有一名10歲的男孩在手機店對父母拳打腳踢,起因就是父母不給他買手機。
現在很多父母,都將手機視為洪水猛獸,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。
確實,手機太容易沉迷了。
別說孩子,太多成年人刷手機也把控不住,寧愿不帶紙,也要揣上手機。
調查顯示:
兒童使用手機越來越低齡化、高頻率。
沉迷手機這件事,是當代父母或者說老母親的集體焦慮。
如果孩子對玩手機這件事,已經有了明顯的依賴,那么請做好這幾件事,不怕孩子戒不了手機的癮。
給孩子提供多樣化的娛樂選擇
你有沒有觀察過,孩子都是什么時候,最容易玩手機呢?
是無聊的時候。
如果有一個小朋友和他玩追追跑跑的游戲,孩子是絕對想不起來玩手機的。
但當他一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,就很容易說出“我想玩會兒手機”。
我孩子是很少碰手機的,因為手機里沒有可娛樂的APP。
對他來說,手機只是通訊工具,遠沒有家里的繪本、桌游、樂高好玩。
而且,我和爸爸下班回家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娃。
和孩子一起做游戲、親子閱讀,對我們來說是特別珍貴的。
因此,戰勝手機最有效的手段,就是根據孩子的興趣,在孩子空閑時間里,提供多樣化選擇。
比如戶外活動,當孩子覺得無聊想玩手機的時候,可以跟孩子提議“我想下樓走走,你能陪我去嗎?”
比如親子游戲、手工、閱讀等,“別玩手機了,我們一起做手工、玩會兒桌游吧。”
其實孩子對手機上癮只是表象,背后有我們不易察覺的內心需求。
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《中小學生及家長網絡游戲認知和態度研究》報告顯示:
孩子沉迷電子產品與親子關系密切相關,親子關系越差,越容易導致孩子沉迷網絡的行為。
父母與孩子越親密,越關愛孩子,孩子就越不會沉迷電子產品。
當我們用高質量的親子陪伴,去填滿孩子的內心和無聊的時光后,手機就不再是必選項。
提供優質手機內容。
在玩手機這件事上,經常會出現兩個極端:
一是管不了放任為之,甚至把手機當做哄娃神器。
二是“談手機色變”,因為太清楚手機對孩子的影響了,所以不管孩子怎么哭鬧,堅決不給孩子玩。
但是,這兩種都不可取,前者不用說,后者則容易引發“禁果效應”:
越是禁止的東西,人們越是好奇,越是得不到的東西,就越想得到,你越是不讓孩子玩,孩子對手機的渴望就越大。
其實,對待手機,也有折中策略,那就是有篩選的,給孩子提供觀看內容。
我個人不推薦給孩子看短視頻,如果孩子非要看,可以選一些有積極作用的優質動畫、紀錄片。
你會發現,越是高質量的內容,越不容易“成癮”,越是沒營養的內容,越是讓孩子們停不下來。
比如,許多“泛娛樂”的視頻,浮夸的表演、出格的搞怪、偏激的嘲諷......
越是刺激,多巴胺分泌越多,越容易產生快感,出現上癮行為。
而高質量的內容,比如好的紀錄片,內容本身,就足以吸引人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人是會對快感脫敏的,也就是說,人產生快感的閾值會不斷升高,一個人要一直獲得快感,就要不斷加強刺激。
所以,如果習慣刷短視頻的孩子,可能就靜不下心看紀錄片了。
避免持續成癮的套路。
要知道,孩子對手機沉迷,其實還有心理學原理。
很多的“癮”都是人為設計出來的,是游戲運營商的套路。
手機上有哪些“上癮陷阱”:
1、手機App的紅色未讀提醒
心理學研究發現,紅色是能觸發人體警覺性的顏色,它可以瞬間喚醒大腦的注意力。
手機上頻繁出現紅點就是在提醒你“快來點一下我”。
2、無限滾屏功能
在90年代初,我們想要從網上獲取消息,需要在互聯網上搜索。
但現在各類App都是無限下滑模式,只要你刷就永遠不會結束,所以時間就一點點被浪費。
由此,為了讓我們不掉入“上癮陷阱”,我們可以主動避免這些設計。
關掉手機App更新提醒,把屏幕調成黑白色。
把孩子愛看的APP隱藏,盡量不讓孩子刷短視頻,避免用掐頭去尾自動播放下一集的軟件。
我不止一次寫過,關電視、拿走手機,千萬不能來硬的。
我們看屏幕的時候,大腦會產生讓人放松和快樂的多巴胺。
它同時會切斷孩子思考或者接受你溝通的路徑。
如果強制且突然打斷,身體中的多巴胺水平會快速下降,這確實可以在身體中產生一種類似疼痛的感覺。
雖然你沒有真的打他,但是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講,這就是他的真實感受。
所以,某種層面上來說,強行切斷對孩子是有害的。
因此,想要拿走孩子手機時,可以一步步來:
1、坐在他身邊陪他一分鐘或者更長時間,看看他在做什么或者在看什么。
2、問一個關于游戲或者視頻中發生的問題。
3、一旦對話開始,就有了一座溝通的橋梁,讓孩子從屏幕回到現實世界。
4、跟孩子談談,一會兒的計劃是吃飯還是洗澡。
5、一起享受關掉手機的時光。
孩子的欲望不是靠打壓能消除的,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合理對待手機、使用手機,而不是被手機控制。
當然,這件事你得先做到。
如果你下班后就掏出手機刷個沒完,又憑什么要求幾歲的孩子做到不碰手機。
在你做不到的前提下要求,在孩子看來就是“只許州官放火,不許百姓點燈”的強權打壓,是不公平的。
孩子基于這種認知,無論你說什么,他都不會聽。
所以,孩子玩手機成癮這件事,是需要全家一起努力改變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