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,比如叛逆、厭學、沉迷游戲、抑郁、焦慮、緊張、學習態度差等等。
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格,健康的心理,成了家長們的難題。
湯加輝老師結合工業時代和智能時代的教育模式,推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。
免費咨詢專家微信號:aya8765
父母生氣的目的,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你的感受,改正錯誤的行為,而不是讓他覺得屈辱或慚愧。
教育一個孩子,注定是費心又費神,孩子們就好像精力旺盛的小魔王,把家里鬧得雞犬不寧。
父母情緒上來的時候,免不了對孩子發火或者動手,事后又覺得控制不住情緒而愧疚。
最令人絕望的是,很多人告訴父母:打罵式教育,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這讓我們教育孩子時無從下手,到底該如何正確對孩子發火?
憤怒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緒,為人父母很難避免。
大人對孩子表達憤怒不完全是壞事,實際上,它保護著大人的底線和原則,讓孩子知道行為底線在哪里。
比如,孩子三番四次夜不歸宿,家里人很擔心。當父母在這件事上生氣,才能讓孩子正視自己的問題,他才能明白原來晚歸這個行為在家里是不被允許的。
也就是說,你的憤怒在提醒孩子:你的行為不對,讓我覺得難過。
合理有效生氣,幫助我們在育兒中快速處理問題。
其次,憤怒不表達,不僅影響心理健康,還會傷害到親子關系。
情緒無法被壓制。我們短暫壓抑、忽視怒氣,都是在心里埋下一枚定時炸彈,等孩子下次惹怒你,可能以更夸張的方式爆發。
很多父母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孩子,對孩子的不滿都用在生悶氣上,結果做錯事的孩子一無所知,自己也越來越不快樂。
憤怒本身沒有錯,它只是一種情緒,即使對方是孩子,我們也可以好好生氣。
只要學會用不同的方式,恰當表達憤怒情緒,它也可以發揮出積極作用。
發火有兩條原則。
第一,不以犧牲孩子的安全感為代價。
其判斷標準就是:孩子有沒有在你的怒火中感受到“被拋棄”和“不被愛”。
很多父母在表達憤怒的時候,攻擊性都很強,嘗嘗以傷害孩子的情感、身體、心理等方式來發泄怒火,具體表現為把拋棄當威脅、拳腳相加、說狠話,惡言相向等等。
最后,留給孩子長久的痛苦和恐懼。
最近看到這樣一則新聞,很受感觸:
爸爸陪孩子去打疫苗,孩子因害怕哭得撕心裂肺,爸爸哄了很久都沒用。
最后,他也失去耐心,直接把孩子提起來摔了出去。
或許是心疼,在摔出去孩子沒多久,爸爸又把他抱了起來。
人在氣頭上做出的選擇,往往會令自己遺憾后悔,這位爸爸亦然。
生氣很正常,不正常的是我們把孩子當出氣筒,讓憤怒以攻擊性很強的形式出現。
孩子小時候,我們兇一點、狠一點,他們不會記仇,這是因為孩子對父母有天然的依戀。
但是,這種依戀有保質期,如果我們不注意發火的次數和方式,依戀也會逐漸消失。
第二,我們不能攻擊孩子的人格和品質。
父母在最生氣的時候,對孩子會產生強烈的敵對感,脫口而出的第一次字是“你”:
你總是這樣!
你怎么這么笨!
這是我們生氣時經常犯的錯,把孩子的一個行為歸結于孩子的人格品質,給孩子貼標簽,憤怒的矛頭指向孩子的人格。
這其實是一種人身攻擊,似乎讓我們生氣的不是行為本身,而是孩子這個人。
這個時候,比起你的憤怒,你的否定和打擊更加傷孩子的心。
要知道,我們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憤怒,批評的重點應該放在行為上。
如何發火,才能不傷害孩子?
用一個詞來表達。
當孩子惹禍的時候,不少父母一邊生氣,一邊指責,最后孩子不僅沒聽進去,還破壞了親子關系。
父母的聲音雖然很大,但是語言的力量是有限的。
這時,不妨用一個詞語大聲表示你的憤怒,人們常說“字越少,事越大”,而在育兒中,大人的指令越簡單,反而比說教更有力量。
湯加輝老師曾經提到過一個技巧:
“簡單吼出一個詞,既釋放了情緒,又吸引的孩子注意力,最重要的是,給了他一個機會該提醒自己怎么做,而不至于讓父母白費口舌。”
“孩子,衣服!”
“孩子,燈!”
“手機!”
不要小看這些簡單指令,它們會讓孩子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錯誤,糾正錯誤的能力也會增強。
用“我”代替“你”,多談你的感受和希望。
當孩子做的事情讓你生氣時,相比于告訴對方“你錯了”,說出你的感受更能幫助孩子改變。
表達的話術可以總結為:描述行為——表達感受——提出希望改進的方式。
比如你下班回家,看到孩子在打游戲,你發火指責說:“就知道打游戲,作業寫完了嗎!”
孩子在你的罵聲中,不情不愿放下手機,然而第二天你回家,孩子依然沒有寫作業,最后教育陷入怪圈:非要發火,孩子才聽。
想要孩子改變,不如換一種方式表達:
“媽媽工作一天回到家,真的很累,看到你作業沒有完成,我的心里更難受了。”
孩子比你想象中更加關心你,當你對他示弱示軟,比起來說氣話,更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了,喚醒內心想改變的力量。
認清我們對孩子表達憤怒的目的是合作。
每次發火前,深吸一口氣,給自己幾秒鐘時間去接納憤怒。
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“六秒鐘法則”也就是當你生氣或者憤怒的時候,延遲6秒再做決定,這六秒鐘的時間可以讓你感受到自己的情緒,有效避免因情緒做出的錯誤決定。
這個時間里,我們可以學習心理暗示:我們生氣的目的,是為了讓孩子聽你話,為了讓孩了解你的感受,而不是讓他覺得屈辱或者慚愧。
時刻把這句話藏在心理,孩子才不會被推到對立面。
我們不是人,也是需要時間學習的父母。
學會生氣不簡單,但好在不算晚。